【权威注释】《论语•子罕第九》第四章

【权威注释】《论语•子罕第九》第四章

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
孔子要断绝四种毛病:不臆测,不武断,不固执,不自以为是。

◆ 钱穆《论语新解》:

绝四:绝,无之尽。毋,即无字,古通用。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辞。孔子绝不有此四者,非在心求禁绝。毋意:意,读如亿,亿测义。事未至,而妄为亿测。或解是私意,今不从。毋必:此必字有两解。一、固必义。如言必信,行必果,事之已往,必望其常此而不改。一,期必义。事之未来,必望其如此而无误。两说均通。如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即毋必。毋固:固,执滞不化义。出处语默,惟义所在,无可无不可,即毋固。或说固当读为故,所谓彼一时,此一时,不泥其故。两义互通,今仍作固执解。毋我:我,如我私我慢之我。或说:孔子常曰“何有于我哉”,“则我岂敢”,此即无我。又说:孔子述而不作,处羣而不自异,惟道是从,皆无我。两说亦可互通。圣人自谦者我,自负者道,故心知有道,不存有我。

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世立行之态度,而能直探其心以为说。非其知足以知圣人,而又经长期之详审而默识者,不易知。

◆ 李炳南《论语讲要》:

“子绝四”,汉宋诸儒都注为孔子绝其“意、必、固、我”四者,惟郑汝谐氏论语意原的解释与众不同,他说:“子之所绝者,非意必固我也,绝其毋也,禁止之心绝则化矣。”程树德氏论语集释以为此解最胜,恰合圣人地位,因为仅绝意必固我,贤者亦能之,只有圣人乃能并绝其“毋”。这样的讲解确实有道理。

“意”是心里起的念头。心的本体是中庸所说的性,率性是道。一般人起念则不能率性,故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恼人的情绪。孔子志于道,能转意念,而不为意念所转,所以“毋意”。

“必”是偏见,不合中庸之道。中庸:“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”,孔子祖述尧舜,他自己当然也是用中,所以“毋必”。

“固”是固执,固蔽的执持一些事理,不能变通,人人如此,孔子不然。前章:“子曰,麻冕、礼也。今也纯,俭、吾从众。”学而篇:“子曰,主忠信”。子路篇:“子曰,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,小人哉”。又,叶公语孔子:“吾党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孔子曰,吾党之直者异于是,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”这都足以证明孔子不固执,所以“毋固”。

“我”是对自我的误执。无论何人都以此“我”为真实,坚持不释。孔子不然。他在周易系辞传里说: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”。原来这个“我”只是游魂所变。游魂藉精气变来变去,没有了时,何尝真实,所以“毋我”。

意、必、固、我,都与修道相背。修道的人就要对此用工夫,开始时,困知勉行,练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,然后步步进修,时时提醒自己,必须毋此四者。至于孔子的境界,工夫已至从心所欲不逾矩,无往而不率性,连这“毋”字也就自然的绝了。

◆ 朱熹《论语集注》:

绝,无之尽者。毋,史记作“无”是也。意,私意也。必,期必也。固,执滞也。我,私己也。四者相为终始,起于意,遂于必,留于固,而成于我也。盖意必常在事前,固我常在事后,至于我又生意,则物欲牵引,循环不穷矣。程子曰:“此毋字,非禁止之辞。圣人绝此四者,何用禁止。”张子曰:“四者有一焉,则与天地不相似。”杨氏曰:“非知足以知圣人,详视而默识之,不足以记此。”

◆ 蕅益大师《论语点晴》:

由诚意故“毋意”,毋意故“毋必”,毋必故“毋固”,毋固故“毋我”;细灭故粗必随灭也。由达无我,方能诚意,不于妄境生妄惑。“意”是惑,“必固”是业,“我”是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|主题曲世界杯|创意公社世界杯创意灵感站|ideacommun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